DSC_6991  

 

 

勇士逆河---日本禿頭鯊

 

2009年日本禿頭鯊再度現身新店碧潭,成為令人振奮的環境新聞,牠們在北部淡水河失去蹤跡長達20年之久,原廣布全台河流的日本禿頭鯊,不僅是中上游常見魚類,也是生活史相當特殊的「河海洄游性魚類」,生活史橫跨河流與海洋。日本禿頭鯊原屬於淡水河的「原住魚」,這一游,游了20年才返回淡水河中上游。

日本禿頭鯊隸屬鰕虎科,此家族成員多具有河海洄游習性,一生飽受河海洄游遷徙之苦(或享受遷徙之樂?)。洄游故事皆開端於溪水潺潺的河流中上游,公魚登場了,牠們在河床石塊間挖出淺洞,準備好產房吸引母魚前來產卵,一如人類結婚前必由老公搞定房產般重要。產卵後,戀家又愛子的公魚竟趕走母魚,獨自保護卵塊,責任一直扛到魚卵順利孵化為止。

 

 躲藏石縫中的日本禿頭鯊

DSC09679  

 

孵化後魚苗不再受到魚爸爸保護,幾無泅水能力的魚苗只能順著河流沖至下游,一天之內就可抵達河口。剛開始魚苗不需進食,靠著體內卵黃度過「卵黃期」,漂浮數天後才進食浮游生物進入「浮游期」。河口豐富浮游生物使魚苗茁壯,並慢慢調整體內滲透壓以適應往後純淡水生活。半年後,半透明的魚苗受天性驅使,準備上溯河流回到出生地,那裏比河口更適合成長。溯河,成為每一隻日本禿頭鯊的宿命。

進一步認識日本禿頭鯊是搬到台東後的事。原來溯河的魚苗不只日本禿頭鯊,尚包括大吻鰕虎褐鰕虎等多種鰕虎科魚類(日本禿頭鯊在東部為優勢種),牠們趁大雨使河流充滿飽滿水勢之際上溯河流,4到7月是溯河高峰。進入河口後,魚苗身體漸轉為具保護色效果的灰褐色,成為喝淡水的小鰕虎魚,癒合為吸盤狀的腹鰭可攀爬造成河流落差的大小石塊,攔沙或攔水壩也擋不住牠們,小鰕虎魚飛簷走壁的本領,比偉人還不是偉人時所看到的逆流之魚更加厲害,只有遭到人類污染的河流才會阻斷小鰕虎魚的歸鄉之路。至少在河流污染程度較輕微的花東地區,小鰕虎魚數量仍多,前仆後繼逆流而上的壯觀陣仗仍未消失。

 

剛進入河口溯河攀上石壁的日本禿頭鯊

DSC_6962

DSC_7151

DSC_7114  

 

台東長濱鄉的水母丁溪有道不算高的攔河堰,右旁雖設有魚道,以日本禿頭鯊為主的小鰕虎魚們,硬要挑選陡峭垂直的石壁與水泥壁爬行,牠們扭動灰褐色身軀,費力地依靠吸盤狀腹鰭緩慢攀爬。我愈靠愈近,頭髮與相機都被嘩啦而下的河水淋濕,我沒有理由抱怨,因鏡頭下的逆河勇士們各各頂著強勁水流,就算爬上平緩處也只能暫休片刻,上游還有更多挑戰等著牠們,我成為「褲濕啦」只是小事一樁。

漁人陷阱就在不遠處,偉人家鄉那條河肯定少了捕魚人的心機,不然魚兒辛苦逆流而上卻又葬送性命,尚未萌芽的偉大志氣肯定被抹滅殆盡。還是日本禿頭鯊厲害,經歷如此多難環境(水污染、攔沙壩、魚陷阱…),依舊是台灣河海洄游魚類的中流砥柱。

『魚類生態學』註1一書就對魚類的洄游解釋道:「魚類透過洄游變換棲息場所,擴大對空間環境的利用,最大限度地提高種族存活攝食繁殖和避開不良條件(包括敵害)的能力。」又寫道:「洄游是一種有一定方向、一定距離和一定時間的變換棲息場所的運動。這種運動,通常是集群的、有規律的和週期性的,並具有遺傳的特性。

日本禿頭鯊,世世代代游向偉大的航道吧!

 

 

日本禿頭鯊腹鰭癒合成吸盤,使其有攀爬能力

DSC_7175

 

趁大水來臨時進入河口的鰕虎魚苗

 

DSC_1857

金崙溪捕捉鰕虎魚苗的漁人,使用三角網

DSC_7424

 

DSC_7457

夏候鳥小燕鷗正好把握到鰕虎魚苗溯河高峰期,好好飽餐一頓

DSC_1780

c-14-3_3827

 

 

  

 

註1:魚類生態學由殷名稱編著,水產出版社1998年出版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台東木一邊民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